Win7之家( www.airtaxifl.com):楊浦頤高數碼城入選全球“惡名市場”
日前,美國貿易代表署(USTR)出具了一份“惡名市場”名單,列出全球30多個“幫助銷售盜版及偽劣產品”的網絡及實體市場,百度、淘寶均上榜。然而,當大多數眼球聚焦于這兩家互聯網巨頭時,卻很少有人注意,一家位于上海東北角、名不見經傳的數碼城——上海楊浦頤高數碼城的名字悄然列于其中。
為何這則來自美國的報告對它“情有獨鐘”?記者近日對楊浦頤高數碼城走訪發(fā)現,不僅報告中提到的侵權產品和假貨在多個柜面存在,電腦裝機中更有重重黑幕。更有甚者,這些制假銷假的手段并非頤高一家獨有,在業(yè)內早已是“公開的秘密”,市內多個數碼城都有類似產品出售。一個觸目驚心的比例是,“50%左右的內存條都是假貨!”一位業(yè)內人士如是說。
楊浦頤高多個柜臺涉嫌售假
3月1日下午,記者來到位于復旦大學對面的楊浦頤高數碼城,在一樓一家小柜面中,記者發(fā)現了一款看起來有點怪怪的“PSP游戲機”,盡管外觀、尺寸與SONY的PSP幾乎一摸一樣,但仔細看右下角,卻有一行很難看清的陌生英文LOGO。記者稱要為家中的小朋友購買PSP,店主很隨意地回應道:“這個就是,打游戲的嘛!遍_機后,記者發(fā)現其操作界面與PSP不同,而且只有一些街機小游戲。當記者再次提出對LOGO的疑問時,店主又換了一套說辭,“很多人都買這個,反正有點游戲玩玩就可以了,才幾百元!
在二樓一家賣耳機的柜面,記者發(fā)現兩款型號為MX460和PX200的森海賽爾耳機,報價分別為20元和50元,與200多元和400多元的市場價相比,便宜得令人咋舌。記者詢問為何PX200耳機聽筒處的材質看起來很粗糙時,店主的解釋為,“在柜臺中放了太久”。在看出記者的猶豫后,店主干脆以退為進,承認柜臺中兩款耳機為假貨,:“我們也有真貨,賣100多元,應該符合你的要求!比欢退愕曛髟俅文贸鏊^的“MX460真貨”,耳機背面的銀灰色裝飾條反光度也較差,真假依然令人存疑。
在一家購買導航儀的柜面中,店主干脆直言不諱地勸記者購買裝有盜版凱立德地圖的機器,并分析盜版的“好處”:“正版的軟件要到官方網站升級,還要收費,你用盜版的我?guī)湍闵,省錢又省力!
DIY關鍵配件均有作假
除了這些公開販賣的盜版或者侵權產品外,這里還暗藏著更為隱蔽的售假行為——在裝機時配備假貨或翻新貨。一位曾在頤高數碼DIY過電腦的消費者投訴,他曾在上海頤高數碼城里的某家店中買到一款假的512M金士頓內存條,非但退貨無門還遭到店家的粗暴對待。
穆柯(化名),長期從事裝機工作,他告訴記者,類似這樣的事情,并非楊浦頤高數碼城一家獨有,許多有大規(guī)模裝機業(yè)務的數碼商城在電腦配件中的貓膩很難令人察覺,各種欺詐手法層出不窮,“目前市面上的電腦內存條,至少有50%都是假貨或二手貨!
手法一:自制內存查偽800號碼
內存條是電腦裝機時必不可少的一項,金士頓更是多年老品牌,可就是這個品牌,被仿冒得最多。由于內存需求量大,技術含量低,不少廣州、深圳的小廠家生產了大量仿冒產品,甚至找到各種防止被識破的竅門。“在仿冒貨上貼金士頓的標簽是最常見做法,差別很難用肉眼看出來,即使像我們這樣的業(yè)內人士,也只能用放大鏡才發(fā)現細微差別。此外,仿冒者還將真品的同一個序列號貼在一批假貨上,消費者查詢時會以為是真貨。”穆柯告訴記者。
他還表示,更有甚者,仿冒者在標簽上印制自己開通的800查詢號碼,使消費者誤以為這是金士頓官方的號碼,即使打過去查詢,得到的結果自然是“該序列號為真”。
手法二:CPU以散代盒
將散裝CPU粘上小廠家仿冒原裝的風扇作為盒裝CPU銷售,也常常很難被發(fā)現。另一位熟悉各大數碼賣場電腦硬件銷售情況的鄭云(化名)坦言,目前市場上很多所謂盒裝的英特爾酷睿CPU,都是假盒裝,“一些商家制作了大量仿Intel的包裝,直接將來路不明的散裝CPU當盒裝賣,這樣,低端的CPU利潤可能在40到60元,如果是上千元的CPU,利潤可達到一兩百元。如果散裝CPU是翻新貨,那利潤更高!
鄭云介紹,仿冒的風扇噪音大,散熱效果差,但由于CPU的返修率在電腦硬件中最低,一段時間很難損壞,這讓制假者有了可乘之機,“CPU壞了一般都是直接更換,這種貓膩被發(fā)現的可能性比較小。”
手法三:返修硬盤翻新賣
鄭云告訴記者,比較惡劣的是將一些維修過的二手硬盤重新進行塑膠,當做全新的行貨賣,并給消費者一定的優(yōu)惠。消費者以為總價三四百元的硬盤便宜五六十元是自己占了便宜,卻不知早已中了店家的招。
“銷售正品硬盤,店家的利潤一般在5%到10%,銷售仿冒貨的利潤則可以達到30%,如果是一些低價收回來的二手貨,利潤甚至可能達到50%至70%!编嵲仆嘎。
記者手記
不如來份國產“惡名市場”
面對國內數碼市場的進一步繁榮,這樣的現狀令人擔憂。遠在美國的“惡名市場”榜也許有其片面性,但在消費者焦急、業(yè)內人士嘆息、媒體關注的同時,在那些商家云集、業(yè)務量大的大型數碼商城,監(jiān)管者的觸角顯然未跟上假貨泛濫的范圍,顯得被動與漠然。何時國內也能出臺一份“惡名市場”的名單,令一些市場的管理者足以警醒和行動起來?
評論列表
查看所有 條評論